You signed in with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igned out i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witched accounts o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Dismiss alert
This discussion was converted from issue #7 on June 09, 2023 03:12.
Heading
Bold
Italic
Quote
Code
Link
Numbered list
Unordered list
Task list
Attach files
Mention
Reference
Menu
reacted with thumbs up emoji reacted with thumbs down emoji reacted with laugh emoji reacted with hooray emoji reacted with confused emoji reacted with heart emoji reacted with rocket emoji reacted with eyes emoji
Uh oh!
There was an error while loading. Please reload this page.
-
在我眼中学习知识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件困难、枯燥乏味的事,如果长期陷入困境,在效率方面难有突破,必然是某些方面还存在可优化的空间。最近有幸找到图灵新知出品、名为《考试脑科学》的科普书,作者围绕“如何有效记忆信息“的问题,讲述关于”学习“与”记忆”的脑科学。
我觉得可以基于书上讲解的规律整理出一套方法,以供日后工作学习参考。
大脑构造原理
与大脑构造相关的专业术语:
大脑皮质: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相当于人脑的“硬盘”。
海马体:位于耳朵深处的大脑部位,判断可进入大脑皮质成为长期记忆的功能区(其判断标准是“对于生存必不可少的信息”)。
LTP(长时程增强作用):神经元被反复刺激后激活并保持增强状态的现象,LTP 效应发挥有利于记忆力的提高。
θ 脑电波:“好奇心”的象征,处于紧张、兴奋、期待的状态时会产生;对千篇一律的事物感到厌烦、丧失兴趣时会消失。
乙酰胆碱:产生 θ 波的根源,具有激活海马体以保持意识清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若抑制乙酰胆碱(比如服用感冒药),可能导致头脑迷糊不清醒。
杏仁核:产生快乐、舒畅等情绪的来源,可使大脑高度觉醒,从而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伏隔核:产生”干劲儿“,需要基于一定程度的刺激才能运转。
视交叉上核:控制人体内部周期性变化的节律,使细胞按照规定的时间活动。
复习与输出
不断重复:海马体会从日常接触到的大量信息中,过滤出维持生存必备的部分作为长期记忆而保留,因此需要记忆的知识需要不断被强调其重要性(不断刺激产生 LTP)才能被长期记住。
复习的时机: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以及海马体的性质,原作者建议按以下计划展开复习(目的是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使海马体判断必要信息,从而允许进入大脑皮质):
第一次复习:学习后的第二天。
第二次复习:第一次复习一周后。
第三次复习:第二次复习两周后。
第四次复习:第三次复习一个月后。
其中预习、学习、复习的比例在 1/4: 1: 4 比较妥当。
定期输出:人脑的模式是”输出依赖型“,如果学习到的知识被反复调用,海马体会默认其为必要信息。比如对于背单词而言,听写或写作就是输出的途径。
情绪唤醒:如果做某件事能使人感到快乐,大脑因此高度觉醒,人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可被调动,而且海马体产生 θ 波,提升记忆力。比如:
感动式学习法:尽可能有感情地展开记忆,对记忆内容产生兴趣,促使 θ 波产生。
避免负面情绪:比如承受压力时,LTP 会因此减弱,临阵磨枪的复习方法不合理。
狮子记忆法:简而言之即保持危机感。
适度饥饿:胃中分泌的食欲刺激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海马体,促使海马体神经元产生 LTP。比如早、中、晚饭前的时间就很适合用于学习。而吃饱后容易犯困、精神不佳则是相反的原理(激素分泌减少、血液集中于胃部和肠道),此时建议入睡。
时常走动:包括自己走动或者身体被动摇晃,有利于 θ 波的产生。
适度低温:较高的试问会减弱人的危机感,影响脑血液循环,降低思考能力。
关于作息
睡眠作为学习一部分:除了学习以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很重要。在记住知识、掌握能理解的内容后,即可通过睡眠让海马体来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筛选,使之有利于”记忆恢复“。而以牺牲休息为代价、填鸭式地摄入大量知识并不利于记忆,杂乱无章的信息容易被海马体全部抛弃。
睡眠节律:每次睡着时浅睡眠和深睡眠会交替多次(4~6 次),达到充足的睡眠时间后人就会在浅睡眠结束时自然醒来,而如果如果在深睡眠中被闹钟叫醒,则精神状态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可通过睡眠监测工具了解自己的节律,尽量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同一时间起床。
专注睡眠:不要一边入睡一边听录音,这样效果不佳,而且即使睡不着也不要做其他需要消耗精力的事,关闭灯光和音乐,保持安静、缓解精神压力即可。
睡前学习:入睡前的一两个小时是记忆的黄金时间,适合用于学习需要记忆的内容;而最清醒的时间,则适合用于学习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内容。
睡眠时长:这方面个体差异较大,不是通过努力就能改变。但认清自己真正需要多少睡眠时间比尽可能多睡更重要。
注意饮食:三大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中,只有葡萄糖(即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可被神经元吸收,因此补充葡萄糖可以使大脑活跃。
如果在休息时有喝咖啡提神的习惯,可以加一些砂糖,效果会更好。
避免进食过饱,具体原因参考”狮子记忆法“。
了解记忆机制
记忆可分为以下三种(从下至上从原始至高等):
经验记忆:与经验相关,即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记忆。比如某次愉快的旅程、某次考试取得好成绩等。
知识记忆:缺少契机就难以回想起来的知识或信息类记忆。比如圆周率、英语单词、上学路线等。
方法记忆:无意识形成的记忆,非常牢固,难以遗忘。比如学会骑自行车、游泳的方法等。
方法记忆是关于 how to 的记忆,而前两者都是关于 what is 的记忆,因此方法记忆难以/无法用语言说明,必须通过实践掌握。
其中大脑记忆机制符合以下规律:
经验记忆是有序的、精致的,更容易被调用,因此考试内容应 转化为经验记忆 而不是知识记忆。
联想记忆:可以使知识记忆转换为经验记忆,比如利用谐音、二次创作等。
向别人讲述:也可以理解为更好的输出途径。
定期复习:经验记忆也会随时间退化为知识记忆。
每个年龄段都有该阶段擅长的记忆类型,至少在中学以后就应该尽可能避免死记硬背,应该客观评估自身学习能力制定计划。
运用触觉:人类指尖的感受能力非常强,使用手指使有效刺激大脑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用眼睛看以外也要动笔写(敲键盘也算?)。
运用听觉:运用听觉学习比运用视觉学习效率更高。比如学习英语就可以听说能力为主,以单词语法为辅。
迁移学习:深入学习某个学科、某个领域知识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辅助理解另一些知识。这个过程既有知识本身,还有知识间的联想。比如在大脑中保存了两部分内容,但却在联想效果的作用下产生四种信息:
不断学习和复习 A,深化记忆。
不断学习和复习 B,深化记忆。
根据 A 联想到 B。
根据 B 联想到 A。
脑心理学
书中还包括一些脑心理学方面的概念和背景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相关内容。
色彩心理学(P9, P14)
组块化(P29)
莫扎特效应(P55)
乙酰胆碱(P60)
情绪唤醒(P76)
快速眼动睡眠(P87)
恢复精神和注意力(P92)
生物节律(P96)
外在动机(P106)
偏好效应(P111)
行动兴奋(P124)
葡萄糖(P132)
”开头努力“与”结尾努力“(P136)
BGM(P141)
恋爱期的脑(P153)
小矮人(P172)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All r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