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mmit cba8105

Browse files
committed
Add new post 「软件工程师的软技能指北(四): 简历篇」
1 parent 85d8eb2 commit cba8105

File tree

4 files changed

+306
-0
lines changed

4 files changed

+306
-0
lines changed
Lines changed: 306 additions & 0 deletion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
@@ -0,0 +1,306 @@
1+
+++
2+
title = "软件工程师的软技能指北(四):简历篇"
3+
date = 2023-05-20T13:40:00-07:00
4+
lastmod = 2025-01-04T11:05:05-08:00
5+
tags = ["soft_skill", "life", "work"]
6+
categories = ["soft_skill", "life", "work"]
7+
draft = false
8+
toc = true
9+
+++
10+
11+
## <span class="section-num">1</span> 前情提要 {#前情提要}
12+
13+
1. [软件工程师的软技能指北(一):总览篇](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6%80%BB%E8%A7%88%E7%AF%87/) <br/>
14+
2. [软件工程师的软技能指北(二):事业篇](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8%BD%AF%E4%BB%B6%E5%B7%A5%E7%A8%8B%E5%B8%88%E7%9A%84%E8%BD%AF%E6%8A%80%E8%83%BD%E6%8C%87%E5%8C%97_%E4%BA%8B%E4%B8%9A%E7%AF%872/) <br/>
15+
3. [软件工程师的软技能指北(三):高效交流篇](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8%BD%AF%E4%BB%B6%E5%B7%A5%E7%A8%8B%E5%B8%88%E7%9A%84%E8%BD%AF%E6%8A%80%E8%83%BD%E6%8C%87%E5%8C%97_%E9%AB%98%E6%95%88%E4%BA%A4%E6%B5%81%E7%AF%873/) <br/>
16+
17+
18+
## <span class="section-num">2</span> 前言 {#前言}
19+
20+
我在高三的时候,每周有五节的语文课,我的语文老师陆老师总是会拿一节语文课,当作书法课,让我们练字。 <br/>
21+
22+
陆老师认为,写作文能言之有物,切中要点很重要,但是答卷的字体也很重要。 <br/>
23+
24+
可能同样的答案内容,字体写得好的试卷会比字体一般的试卷高5到10分。 <br/>
25+
26+
而陆老师自身的软硬笔书法水平都很过硬,黑板板书相当漂亮。 <br/>
27+
28+
明清两朝,有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通用字体,特点是:以乌黑、方正、光洁而大小齐平。 <br/>
29+
30+
明朝称之为「台阁体」,清朝称之为「馆阁体」: <br/>
31+
32+
{{< figure src="/ox-hugo/馆阁体.jpg" >}} <br/>
33+
34+
人终归是视觉动物,内涵固然重要,门面也不可或缺。 <br/>
35+
36+
如果把工程师的职业当作事业的话,那么简历就是门面和敲门砖。 <br/>
37+
38+
如果有足够的亮点的经历的话,再配上优秀的简历,可谓如虎添翼; <br/>
39+
纵然经历不够亮点,一份得体的简历就如考试时的一手好字,同样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br/>
40+
41+
42+
## <span class="section-num">3</span> 要点 {#要点}
43+
44+
所谓的简历,本质上和街边的宣传单,以及电视上的广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希望可以引起潜在客户的注意,把「商品」销售出去。 <br/>
45+
46+
只是他们销售的是商品,你销售的是自己的「劳动力」。 <br/>
47+
48+
而你的目标是在诸多的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你需要做的是「扬长避短」,把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展示给潜在客户。 <br/>
49+
50+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人总是会对先看到的词产生先入为主的认知。 <br/>
51+
52+
如果形容一个人: <br/>
53+
54+
勤劳,勇敢,善良,温柔,俊美,卑鄙,下流,肮脏,贪婪,邋遢。 <br/>
55+
56+
你对他的印象是好是坏呢? <br/>
57+
58+
那下面这个人呢? <br/>
59+
60+
卑鄙,下流,肮脏,贪婪,邋遢,勤劳,勇敢,善良,温柔,俊美。 <br/>
61+
62+
你对他的印象是坏是好呢? <br/>
63+
64+
同样的内容,调换了顺序,给人的认知就完全不一样了。 <br/>
65+
66+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最引以为傲的内容(比如你的经历,学历),放在简历的前面; <br/>
67+
再把你觉得弱势的内容(比如学历,经历),放到简历的后面。 <br/>
68+
69+
70+
## <span class="section-num">4</span> 结构 {#结构}
71+
72+
我个人习惯是会在简历中呈现五部分内容:「联系方式(Contact)」, 「职业经历(Employment)」, 「项目(Project)」, 「教育(Education)」, 「总结(Summary)」。 <br/>
73+
74+
放在最前方的,毫无疑问是联系方式,不然潜在客户对你再感兴趣,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也是抓瞎。 <br/>
75+
76+
其次就是教育,职业经历,总结的顺序。 <br/>
77+
78+
我个人的学历不占优势,只有本科学历,又非名校,根据「扬长避短」原则,「教育」就被我放最后了。 <br/>
79+
80+
因为我自己在三家所谓的大厂打过工,所以职业经历更有优势,所以「职业经历」放在前面。 <br/>
81+
82+
而「项目」大多时候与「职业经历」挂钩,逻辑顺序上,在职业经历之后,所以结构就变成: <br/>
83+
84+
- 联系方式 <br/>
85+
- 职业经历 <br/>
86+
- 项目 <br/>
87+
- 总结 <br/>
88+
- 教育 <br/>
89+
90+
结构推荐是这五项,顺序就根据个人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了。 <br/>
91+
92+
93+
## <span class="section-num">5</span> 格式 {#格式}
94+
95+
联系方式与教育没有太多值得说道的点,可谓千篇一律。 <br/>
96+
97+
主要聚焦点还是在项目和职业经历上。 <br/>
98+
99+
100+
### <span class="section-num">5.1</span> 职业经历 {#职业经历}
101+
102+
职业经历的格式也相对固定: <br/>
103+
104+
> 「公司」,「地点」,「担任的角色」,「工作时间」 <br/>
105+
>
106+
> 「在公司中负责或参与过的项目,一句话概括」: <br/>
107+
>
108+
> 1. 参与xxx 项目,负责xxx 的开发,达成了什么成果 <br/>
109+
> 2. 负责xxx 项目, 设计,开发xxx, 取得了什么项目成果 <br/>
110+
> 3. 负责xxx 项目,... <br/>
111+
112+
在职业经历中一句带过项目经历,进而引出下文提到的项目经历,相当于承上启下。 <br/>
113+
114+
当然,如果项目太多,也需要作相应的增减。 <br/>
115+
116+
117+
### <span class="section-num">5.2</span> 项目 {#项目}
118+
119+
可能会有朋友觉得项目和经历着实没有什么好写的,或者写出来的内容类似: <br/>
120+
121+
> 服务编码,前后端对接,测试 <br/>
122+
>
123+
> 功能开发并上线 <br/>
124+
125+
每个项目和经历总是有东西可以写的,成功的项目有可写的内容,失败的项目也有可写的内容,只要有思考,总是有输出的。 <br/>
126+
127+
那么思考的方式是什么呢? <br/>
128+
129+
130+
#### <span class="section-num">5.2.1</span> STAR method {#star-method}
131+
132+
就是之前在《[软件工程师的软技能指北(三):高效交流篇](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8%BD%AF%E4%BB%B6%E5%B7%A5%E7%A8%8B%E5%B8%88%E7%9A%84%E8%BD%AF%E6%8A%80%E8%83%BD%E6%8C%87%E5%8C%97_%E9%AB%98%E6%95%88%E4%BA%A4%E6%B5%81%E7%AF%873/)》提到的 STAR method 这种结构化的思考和沟通方式。 <br/>
133+
134+
所谓的STAR method, 是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分别是: Situation(场景), Task(任务), Action(行动),Result(结果)。即: <br/>
135+
136+
- situation: 描述问题的背景,这个问题是什么,以及你为什么需要做这个事情 <br/>
137+
- task: 你具体的任务是什么,你需要做什么,你的角色是什么? <br/>
138+
- action: 你做了什么事情? 你的行动是什么? <br/>
139+
- result: 项目结果如何? 最好用 **可量化** 的指标来呈现. <br/>
140+
141+
通过STAR method, 以结构化的方式来思考,并呈现你的项目,描述你的职责与成果。 <br/>
142+
143+
> xx 公司/xx 项目, 时间: 2020.03-2020.xx <br/>
144+
>
145+
> 1. 项目背景一句话、 <br/>
146+
> 2. 自己在项目里负责的工作 <br/>
147+
> 3. 用到的技能/思考的过程或者难点攻克的过程 <br/>
148+
> 4. 项目的结果或者我的成绩 <br/>
149+
150+
例如: <br/>
151+
152+
> 服务编码,前后端对接,测试 <br/>
153+
154+
就可以修改成: <br/>
155+
156+
> 负责xxx项目开发与设计,主导前后端契约设计,前后端并行解耦开发工作,项目用时1个半月成功上线,日访问用户20w, 页面浏览量100w, 峰值访问1000/秒,服务平稳无故障。 <br/>
157+
158+
这不比平铺直述更有感染力嘛。 <br/>
159+
160+
161+
#### <span class="section-num">5.2.2</span> 量化指标 {#量化指标}
162+
163+
量化的数字让人更有印象,会让你的经历更有说服力,也更能突出你自己的成绩: <br/>
164+
165+
如非量化的指标表述: <br/>
166+
167+
> 项目重构之后,服务性能与可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br/>
168+
169+
难免让人觉得说明力不足 <br/>
170+
171+
> 项目重构之后,压测TPS从100/秒增长到1000/秒,系统的不可用总时长从上线前的2小时下降到20分钟,系统可用性从99.9% 增长到99.99% <br/>
172+
173+
这个又可以呼应《[软技能指北(三):高效交流篇&gt;](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8%BD%AF%E4%BB%B6%E5%B7%A5%E7%A8%8B%E5%B8%88%E7%9A%84%E8%BD%AF%E6%8A%80%E8%83%BD%E6%8C%87%E5%8C%97_%E9%AB%98%E6%95%88%E4%BA%A4%E6%B5%81%E7%AF%873/)》的「云雨伞」模型,通过数据来表述「云」,增加说明力。 <br/>
174+
175+
176+
## <span class="section-num">6</span> 排版 {#排版}
177+
178+
所谓亮眼的简历,无非是「优秀的内容」+ 「简洁耐看的排版」。 <br/>
179+
180+
「内容」值得每个工程师花心思去构思,但花时间去「排版」却大可不必。 <br/>
181+
182+
所以写简历,我只推荐使用 LaTex, Word 还是算了吧。 <br/>
183+
184+
有朋友可能不熟悉 LaTex, LaTex 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Leslie Lamport(就是那个发明 Paxos 共识算法的大神) 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排版系统,遵循「展示与内容分离(separating presentation from content)的原则」, 顺便说一下, HTML 和 CSS也是依照「展示与内容」这样的思路。 <br/>
185+
186+
即使用户没有排版和写代码的经验,只需要根据模板填入内容,就可以生成精美的出版刊物。 <br/>
187+
188+
{{< figure src="/ox-hugo/wikipedia_latex.png" >}} <br/>
189+
190+
想熟练掌握Latex, 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如果只是用来写简历,只需要掌握几个简单的宏即可, 难度只比Markdown高一点. <br/>
191+
192+
本地安装和使用LaTex 相当麻烦,所以强烈建议使用网页版本的LaTex 服务,如 [Overleaf:](https://www.overleaf.com/) <https://www.overleaf.com/>, 所见即所得, 非常简观,对类似我这种Latex 新手非常友好. <br/>
193+
194+
至于简历模板, Overleaf 本身有很多的简历模板分享,Github上也有许多类似的项目,如 <https://github.com/billryan/resume>, 只要把在 Overleaf 上把内容填入到模板中,即可生成一份好看的简历: <br/>
195+
196+
{{< figure src="/ox-hugo/overleaf_resume.png" >}} <br/>
197+
198+
如果是应届生,推荐简历在一页内,在职的工程师,简历最好也不要超过两页,太长的简历没有人会去细看的. <br/>
199+
200+
201+
### <span class="section-num">6.1</span> 照片 {#照片}
202+
203+
是否要放照片,这个取决于行业和自身特点,遵循「扬长避短」原则即可,如果形象得体,大可把照片也放在简历中。 <br/>
204+
205+
206+
### <span class="section-num">6.2</span> 文件格式 {#文件格式}
207+
208+
只推荐pdf,因为这是一种通用的文件格式,相当多的工具都能打开pdf. <br/>
209+
210+
我既不推荐使用word 写简历,更不推荐发送word 格式的简历。 <br/>
211+
212+
因为并非人人电脑都有装office 办公软件,不一定能打开;此外,版本不正确,或者相应字体没有安装,可能就会导致精心排版的简历乱掉了。 <br/>
213+
214+
简历文件命名: 姓名_[公司/学校]_联系方式.pdf, 对于毕业生而言, 就把「学校」后缀带上, 对于已经工作的打工人,就把「公司」带上. <br/>
215+
216+
切记不要以「简历.pdf」这样的文件来命名,HR可能一天收到几百封简历, <br/>
217+
她完全有可能不记得自己是否打开过「简历.pdf」这个没有辨识度的文件. <br/>
218+
219+
220+
## <span class="section-num">7</span> 投递渠道 {#投递渠道}
221+
222+
写完简历之后,免不了要向潜在客户推销简历,就我个人所知的几个渠道: 内推,官网,第三方招聘网站,猎头,优先级分别是: <br/>
223+
224+
内推&gt;&gt;官网~=猎头&gt;&gt;&gt;第三方招聘网站。 <br/>
225+
226+
无论是找相熟或者不认识的朋友,内推总是投递简历的最优推荐,因为有人可以帮忙跟进处理进度。 <br/>
227+
228+
无论过与不过,都可以马上知道结果,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石沉大海 <br/>
229+
230+
如果心仪公司没有相熟朋友,也可以在脉脉或者Linkedin上找人内推。 <br/>
231+
232+
别人一般都很乐意的,部分公司还对内推有奖励。 <br/>
233+
234+
如果实在是找不到人内推,官网也是一个备选项,一般公司的简历系统都会对处理时间有规定,简历起码都会被处理到,但有可能渺无音讯。 <br/>
235+
236+
2022年时曾经去 Indeed 官网投递,几天后直接收到拒信了. <br/>
237+
238+
{{< figure src="/ox-hugo/indeed_refuse.png" >}} <br/>
239+
240+
比较有趣的是,在收到拒信之后, Indeed的招聘人员却在Linkedin 上面加我了. <br/>
241+
242+
像「Boss某聘」这类的第三方招聘网站,一般是投递没有「官网」或者内部招聘系统的公司的选择。 <br/>
243+
244+
毕竟HR连官网的简历都有可能处理不过来,着实不大可能去第三方网站上捞简历,只有在要应付指标的时候,才会上去捞一下。 <br/>
245+
246+
当然,把简历直接给到「Linkedin」,「脉脉」之类的三方招聘网站的HR, 那就是属于选项一的「内推」。 <br/>
247+
248+
最后才聊到「猎头」,「猎头」本质上是把你的职业当作商品,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与他们关系着实不大, <br/>
249+
所以他们给你推的不一定是满足你规划和兴趣的公司。 <br/>
250+
251+
但「猎头」比第三方网站要强的地方在于,他要把「你」这件商品成功销售给他的客户,也就是你入职成功才能获利,所以我们作为求职者与「猎头」是有共同利益的. <br/>
252+
253+
关于筛选无用的猎头和招聘消息,我有个简单的小技巧: <br/>
254+
255+
我在「Linkedin」上,把我的First Name 设为「啤酒的Emoji」,Last Name 才是「我的姓与名」。 <br/>
256+
257+
{{< figure src="/ox-hugo/linkedin_basic_info.png" >}} <br/>
258+
259+
所以那些没有看过我信息,直接私聊发送招聘信息的,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br/>
260+
261+
{{< figure src="/ox-hugo/hi_beer2.png" >}} <br/>
262+
263+
{{< figure src="/ox-hugo/hi_beer3.png" >}} <br/>
264+
265+
连我名字都没有写对的人,还能指望什么呢。 <br/>
266+
267+
268+
## <span class="section-num">8</span> 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
269+
270+
我按照上文提到的技巧,结构与格式来整理了一下自己拙劣的履历: <br/>
271+
272+
{{< figure src="/ox-hugo/ramsay_resume1.jpg" >}} <br/>
273+
274+
{{< figure src="/ox-hugo/ramsay_resume2.jpg" >}} <br/>
275+
276+
277+
## <span class="section-num">9</span> 趣事 {#趣事}
278+
279+
之前,在博客和公众号上发了一个内网看到的 Amazon的[国内专场招聘](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amazon_canada_hiring_event/),给有兴趣去加国血汗工厂打工的朋友分享了这个信息。 <br/>
280+
281+
然后,过了一周后,我的个人邮箱收到了这个专场招聘的另外一位recruiter 的邮件,推荐我去参加这个专场招聘,因为我曾经用自己的个人邮箱给 Amazon 投递过简历。 <br/>
282+
283+
只是这位recruiter 不知道我入职,并且与她同组的另外一位同事沟通过这个专场招聘的事。 <br/>
284+
285+
就变成了我这个帮忙发专场招聘信息的人,最后究竟也收到了这个专场招聘的邀请。 <br/>
286+
287+
{{< figure src="/ox-hugo/relocation_opportunity.png" >}} <br/>
288+
289+
290+
## <span class="section-num">10</span> 总结 {#总结}
291+
292+
一份优秀的简历就好比一份宣传册子,可以更好地向我们的潜在客户推销自己。 <br/>
293+
294+
但功夫在平时,简历的内容最终也是日常积累的呈现。 <br/>
295+
296+
扎实做好日常工作,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br/>
297+
298+
金玉其外固然好,内有乾坤两相宜。 <br/>
299+
300+
按照一位长者的话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br/>
301+
302+
303+
## <span class="section-num">11</span> 参考 {#参考}
304+
305+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TeX> <br/>
306+

static/ox-hugo/ramsay_resume1.jpg

279 KB
Loading

static/ox-hugo/ramsay_resume2.jpg

140 KB
Loading
72 KB
Loading

0 commit comments

Comments
 (0)